说说感知和认知的基础训练
音调和响度
声音可以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属性来描述。音调是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统合训练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Hz~20000Hz。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16Hz是人听到的音调的下阔,20000Hz是人听到的音调的上阈。当频率约为1000Hz、响度超过40dB时,人耳能察觉到的频率变化范围为0.3%,这是音调的差别阈限。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统合训练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它的物理强度为2×10-N/cm2。上阅约为130dB,它物理强度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声音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统合训练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电冰箱的马达声,而在人声嘈杂的室内或马达轰响的厂房内,上面这些声音就被掩蔽了。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听觉统合训练定位
人耳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够判断声音的位置和方位。早期研究认为,人脑识别声源的位置和方向,是利用了两耳听到的声音的混响时间差和混响强度差。前者是两耳感受同声源在时间先后上的不同,后者表示两耳感受同一声源在响度上的不同。后续研究表明。人耳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对声源的定位还与身体结构有关,也就是说,人的身体会与声波交互,这也会影响声音质量。声音在进入人耳之前会在听者的面部、肩部和外耳廓上发生散射,这就使得音源的声音频谱与人耳听到的声音频谱产生差异,而且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频谱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测量声源的频谱和人耳鼓膜处的频谱获得。通过频谱差异的分析就可以得出声音在进入内耳之前在人体头部区域的变化规律,即“头部相关传递函数”。利用该函数对虚拟场景中的声音进行处理,那么即使用户使用耳机收听,也能感觉到三维空间中的声音立体感和真实性。
听觉统合训练适应和听觉统合训练疲劳
较短时间内处于强噪音环境中,会感到刺耳、耳鸣等不适,引起听觉统合训练迟钝。研究表明,声音高于人的听阈10~15dB时,会导致听觉统合训练不适现象,但离开噪声环境几分钟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一现象称为听觉统合训练适应,是听觉统合训练器官保护性的生理反应若较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会明显影响听力。如果听阈提高15dB,离开噪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