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小时服务专线:
186 1019 3300

资讯服务

资源教室性质是什么?资源教室性质一定要收藏!

    随着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很多城市的普通学校里相继建立了资源教室。尤其是近几年,资源教室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教室在我国还是新兴的事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积累都不够系统和成熟。对于大量新建的资源教室来说,建设思路模糊、运行效果不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资源教室性质的理解出现偏差相关。


u=2161592756,2192299624&fm=11&gp=0.jpg


    资源教室首先要为残疾学生服务


    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资源教室为谁而建?谁可以进入资源教室接受专业服务,残疾学生?特殊需要学生?抑或所有学生?这一问题即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问题,似乎不言自明无须澄清。然而,在实践中却未必完全如此。


    资源教室大量兴建之后,在普通学校中存在着一种服务对象界定模糊,甚至将服务对象盲目扩大的趋势。一种典型的论调是,“资源教室投入这么多钱,配置这么多资源,仅仅为学校里少数的几个残疾儿童,是否值得?”在这样一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学校在资源教室建立起来后,宣称将资源教室服务的对象直接面向普通学校里的所有学生,甚至将资源教室向所有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作为本校或本区域推进资源教室发展的重要成绩展现出来。将资源教室面向所有学生,这一貌似披上了“教育公平”外衣的口号是否合理呢?是否值得鼓励或提倡呢?


timg.jpg

   

    资源教室这一问题,实则是讨论我国资源教室建设的根本目的问题。能不能在理论层面弄清楚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资源教室的定位与今后建设的方向。这又需回到我国资源教室建设简短的历程中来。资源教室并非中国本土的概念,而是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融合教育实践影响,引介过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组织帮助下,我国曾有过资源教室的零星探索。21世纪之后,资源教室才逐渐被正式写入政策文本,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教室建设步伐开始加快,并不断向其他区域扩展,对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开始增多。


    从我国资源教室产生的初衷来看,资源教室它固然受到了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融合教育实践的影响,但满足普通学校里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是我国资源教室产生和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它契合或呼应了当代中国随班就读发展对专业支持的要求与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诉求。


1.jpg


    资源教室而目前来看,我国随班就读虽已推进30余年,迄今却并未很好解决残疾儿童的融入问题,随班就读整体质量不高仍是当下我国推进融合教育所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资源教室作为支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与功能也远未达到预期。在这样一种整体的现实状况下,资源教室目前还不宜向普通学校所有学生开放,成为一种公共的、面向全体的资源。


    《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也就是说,资源教室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服务对象依然是普通学校里少数的几个残疾儿童少年。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对资源教室服务对象的完全限定。理想状态下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可以涉及多种类型,它可以包括残疾学生、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全体学生。但这些服务对象应是有明确的主次性和服务顺序的。目前来看,包括视障、听障、轻度智障以及自闭症、多动症等在内的残疾学生是资源教室首先应当服务的对象,现有条件下必须首先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实现这样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无从考虑资源教室服务对象扩大化的问题。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瑞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407457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36号